close

看完野火集,我想說的很多,儘管disorganized,我粗略的想法。

At First
首先,我想到了一段小時候的記憶,有多小呢,大概就是大人們還會牽著我的小手,哄我給我糖吃,而我的身高還不到他們的腰部的年紀。由於是殘破的記憶,我忘了是在哪裡,我被舅媽牽著走在一個類似公園的地方,我看到一個銅像,用手指了那尊銅像,問舅媽那是誰,舅媽要我把手放下來,小聲的跟我說那是蔣公,很偉大的,跟我說不要亂指。同一天,我問了我爸爸同樣的問題,我爸爸卻大聲的跟我說起蔣家政權的事情,包括二二八事件、強人專政、根本沒希望的反攻大陸自認還是中國正統政權......等,說完以後叫我不要跟別人說她跟我講的這些事情,尤其是舅媽,而我的印象即「在爸爸心中蔣公是壞人」。這就是困惑我的地方,可能也是造就這段記憶如此深刻的原因,我的舅媽及我的爸爸在我的心中都是好人、善良的人,對同樣一個人物,評價卻天壤之別。(不可否認的,我的家庭中,有所謂的外省人和台灣人,他們有各自的政治意識形態,但是我們從不搬到檯面上講,因為我們覺得我們之間的感情才是最重要的)

那段記憶中的我年紀絕不超過4歲,也就是1995年以前,1987年台灣解嚴後8年之內。當我看著歷史課本,或是公民課本中談到關於那一段白色恐怖、言論不自由、思想不自由、人權沒有基本保障的年代,深深覺得不可思議,但其實我們周遭許多人實實在在的見證過那些時代的歷史,我生於1991年8月,那年學運逼著萬年國代全面改選,台灣的民主運動正風起雲湧,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我也算是生在台灣近代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那時候的人們懷著什麼樣的心態,選擇作出如此重大的改變?可笑的我們,在15年後念到這段歷史,歷史老師說,這段我帶你們把重點畫一畫,考試只會考我畫重點的地方。於是,簡短敘述的薄薄幾頁中,除了兩三條螢光筆的痕跡,依然是一大片空白


About Education
野火集裡面有句話:有幾流的人民就有幾流的政府。我們的教育制度很可笑,而人民的心態也相當的諷刺(或許其中有無奈)。首先,教育部把歷史課一個禮拜授課時間只排兩節,老師們有授課進度壓力,儘管想要多說多教些什麼,也無可奈何。第二,在台灣教育制度中成長的高中生,很少有時間去深度思考課本中的內容,也不會對哪段章節特別有興趣,而深度去探討,也就是說,死板煩悶的考試與冗長的上課時間,大大減低了我們對於追求知識與學習的熱忱。現在,在我身旁的同學,極少數人對周遭正在發生的事件有興趣或在關心,因為他們面臨著大學入學考試,這個考試在他們的人生中佔有極重要地位的目標,非常多的高中生認為台灣或國際間發生的事情和他們一點關係都沒有,「我們現在只要把書讀好」,是他們的說辭,其實更正確的說法是,「我們只要把分數考高就好,但這真的有種深沉的悲哀不是嗎?為了這樣的目的而求學?而學習?你在書中念到的那些人事怎麼說的,他教你們要有追求真理的熱忱,要國家天下事事事關心,很痛苦吧,因為你強迫自己把這些人說的都放進去腦袋裡,而你自己正在做背道而馳的事情?也許心中有把很明確的尺,你很明白自己正往一條崎嶇畸型的道路上走去


About History
有人覺得念歷史很無趣,就是要一直背背背,而且以功利實用主義看來,一點幫助也沒有。我說,這是錯的。或許是因為學校的教育、學校的考試而導致的。我們在念歷史課本的時候,會念到兩個部分,一個是歷史知識(也就是前人考察出的歷史),第二是某些學者所詮釋的歷史解釋。從古至今,沒有人能夠還原歷史的原貌,我們所能揭開的面紗,都是從有留存下的東西去考證、用我們觀點嘗試去解釋他們的觀點。但是考卷上,卻很可笑的要我們把課本中陳述的背起來然後選擇(我這裡指的是別人陳述的歷史解釋,不是課本中所念到所謂歷史知識,因為如果連課本中的歷史知識都懷疑,那人類的力是前進不下去了,沒完沒了),我們把別人講的背起來寫出來,卻少少去問為什麼?(先聲明,我在學校的歷史成績相當好,在全年級學期纇排拿過兩次第一)我在念歷史的時候,為了應付學校考試,把自己分割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機械式的背課本中的文字,一部分投入感情。怎麼投入感情?就我而言,因為我很珍視我在念的每段歷史,縱使課本只有簡短幾行,只是介紹到皮毛,在我的認知裡,這簡短幾行中有多少人奉獻一生的東西?他們把他們一生的定義、他們一生的價值都奉獻在其中了,這樣想起來還不夠震撼嗎?現在的我能站在這裡,還生活在這裡,不是由許許多多的人,他們的歷史造就而成,牛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現在這世界上的每個人又何嘗不是呢?

或許這世界上有最正確答案的就是我最不拿手的課目:數學。而念歷史有趣的地方,就是我可以一直拋出問題,它永遠沒有正確答案,我們所有人不過就是一直問為什麼,再不斷去找答案。所以當學校老師對歷史考卷答案時,其實我覺得有些荒唐。而我真的很厭惡那些只會對學生說「對」、「錯」、「就是這樣」或照著解答解釋的老師。老師不可能「一定是對」,而他卻要我們接受,只因為他掌控了你考試的分數。

About Politics
政治冷感,我身旁很多人都這樣,他們覺得政治好複雜好討厭,不想管。不可否認的,看這紛擾爾虞我詐的政治環境,會灰心會無力,有時甚至覺得美好的道德或正義被踐踏的屍骨無存。由於我也曾懷抱同樣想法,所以我問我自己,為什麼會有「政治」這種東西的存在,我的答案是:人性中的「自私」。當人類有各自的利益,不同的想法,他們需要各式各樣不同的力量來保護他們,於是產生了各樣的角力鬥爭,追根究底,是我們自己創造了這樣的政治,縱使原立益良好,到頭來人類可怕的本性卻也表露無遺,貪污的貪污,作戲的作戲,有的還要刻意營造良好形象,把人民當傻子耍。真的,我們對很多事情都不滿,卻缺乏反抗或大聲說出來的勇氣,所以選擇避開。而越多人選擇避開或不聞不問不關心,令人不滿的現況只會更加嚴重。

順道一提,之前我的國文老師說過一席話,令我想忘也忘不了。她說寧願回到戒嚴那個時代,她覺得當初把社會搞的雞犬不寧的社運人士很不應該,她想要過平凡的生活不希望社會有大變動。當時我心裡在想,如果那時候一黨獨大是民進黨,她想要過平凡的生活也不可能了,她會因為在台上說了這番話而被抓進去坐牢。當然,她有言論集思想的自由,既然這是她的想法,我沒什麼可批評的,我也只是提出我的看法罷了。

歐威爾寫過一本書《一九八四》,龍應台野火集中也提到1984,野火集文章發表的年代。野火集某篇文章描述龍應台那年在Newsweek上,她看到有記者將台灣的政治與歐威爾《一九八四》拿來相比,這是很諷刺的,但對二十幾年前的台灣而言,卻有那麼些相似的地方。如果當初台灣沒有那麼多為了使台灣朝向更民主更開放的社會而努力的人,那麼多有勇氣挺身而出為這個社會不公不義的地方大聲說話的人,我們現在到公家機關還得唯唯諾諾聽櫃檯小姐頤指氣使,就算有人半夜在你家隔壁大聲喧嘩也不會被取締因為警察的目的是要抓共匪,你紅色的雕塑品在美術館展出,會因為被認為紅色和共產黨有關,而被美術館館長漆成銀色。如同龍應台在野火集中呼籲我們不要沉默,因為沉默不是美德,是恥辱

About Mass Media
在政治愚弄我們時,大眾媒體肩負了多少責任?媒體因為可以大量傳播訊息,它必須傳播各種聲音給人民給政府,必須公正客觀的陳述事實。但就我的看法而言,媒體要公正客觀的陳述事實根本是不可能也很難做到,因為每個撰寫者是不同的人,每個人都不一樣,看法想法從來不時說要客觀就能客觀的,你怎能期望他們能正確無誤、又不含自己的意識形態在裡面呢 ?所以我認為每家媒體最好都有自身的政治立場或意識形態,並且要讓社會大眾明確知道他們的立場是什麼,以便會大眾進行判斷。另一方面,身為接收者的每一個閱聽人,有必要去大量接觸各方資訊,不可以只選擇自己喜歡聽的自己喜歡看的,我們要有包容的心,去觀看不同的人不同的看法,大量接觸瀏覽後,再漸漸理出自己的想法,我們必須去培養自己慎思明辨的能力,必要時出質疑,而不是單就某一家媒體報出的新聞而信以為真,進而批評當事者或被害人。

但當媒體純粹只為賺取商業利益,沒有任何道德正義感的大眾只想從媒體裡找出消遣對象、娛樂、煽色新聞,媒體不想擔當教育社會改造社會的重責,人民不想要社會進步,不想自己提升自身的思考力、判斷力、國際觀,我們的社會到底會沉淪至什麼樣的地步?

偶像
小時候,當我還沒釐清「偶像」這個詞的定義時,就已經先接觸到了,當時很多同學都有偶像,張學友、蔡依林、周杰倫之類的,我因為想要和別人一樣,當別人問我的偶像是誰時,我有辦法回答是某某人,所以我去選擇一個蔡依林當我的偶像,其實那時我只從同學口中知道著個人滿有名的,會唱歌(實際上我從沒聽過她唱歌),當時我以為所謂的偶像,指的是很有名氣的偶像明星或歌手。國中後,我拋棄自己愚蠢的想法,並不斷問我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從國中開始,我就一直在尋找我想把我的一生作怎樣的定位、怎樣的安排、會有什麼價值?我是個理想主義者,有很多浪漫且不切實際的想法,15歲左右時我想要成為像三毛那樣的奇女子,獨立自主勇敢,到世界各地去體驗不同的生活。而現在,我希望自己是個能夠享受人生的繽紛,同時能夠運用自己的能力,影響社會上的人們,不論是用筆或是親身行動,我希望自己不要做個不問世事,憤世嫉俗或逃避的人,我希望自己能夠幫助別人,能關懷社會、啟發一些人,我並不是要當偉大的人,也並不是如此確定自己以後到底會有多少影響力,只是希望社會變的更好,而這正需要許許多多的人一起努力。白先勇說:文學不能促進社會繁榮、工業進步,它卻可以教我們如何去理解與同情他人的痛苦。而龍應台的文章正是啟發我的契機。他們兩人及很多我曾經接觸到的作家,是讓我選擇研讀文學的原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ejavou827 的頭像
    dejavou827

    走在記憶和嚮往的雙向路途

    dejavou8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