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話說龍應台這個作家,一直是不熟悉的,又不幸地,她的文章被一個出題目出得很糟糕的公民老師,給引用至考題中,讓我覺得這個作家的政治色彩很偏某政黨,進而不大喜歡。偶然間,在書局逛逛時看到親愛的安德列,我覺得這是一本相當有趣的書,而且她的文字有一種魔力,不花俏不溫柔反而有種幽幽、灰淡淡的感覺,字裡行間能感受到這位作家是位十分有思想主見的知識份子,簡單來說,她的筆不是用來寫一些風花雪月或生活雜事,而是盡可能地去探索一些政治意味生命意義。

在目送這本書中,她的筆鋒又不是那麼尖銳了。就像評論說的: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書中的編排我很喜歡,不是密密麻麻的文字雜亂在一起,而有足夠的空白和大量的照片,光是隨意瀏覽就是一種享受。書中各篇散文都不長,頂多四五頁文字。

讀完第一篇引人入勝的「目送」懷著沉沉的感動後,接下來最令我感到印象深刻的就是「相信」這篇文章。為什麼印象深刻?因為之前國文老師也讓我們寫過同樣的題目,那篇因為有引導,說是世上有很多相信,但是有人迷信宗教而...有人被詐騙集團蠱惑而相信....我被引導牽著走,總而言之那篇我自認寫得很糟糕。

這篇龍應台的「相信」很不一樣。開章第一句話:二十歲之前相信的很多東西,後來一件一件變成不相信。接下來她用了大量的相似句法,大量的映襯,都是由相信進而到不相信,頗有一針見血的味道:

曾經相信過文明的力量,後來知道,原來人的愚昧和野蠻不因文明的進展而消失,只是愚昧野蠻有很多不同的面貌:純樸的農民工人、深沉的知識份子、自信的政治領袖、替行道的王師,都可能有不同形式的巨大愚昧和巨大野蠻,而且野蠻和文明之間,竟然只極其細微、隨時可以被抹掉的一線之隔。

曾經相信過海枯石爛作為永恆不滅的表徵,後來知道,原來海其實很容易枯,石,原來很容易爛。雨水,很可能不再來,滄海,不會再成桑田。原來,自己腳下所踩的地球,很容易被毀滅。海枯石爛的永恆,原來不存在。

接近結尾時又驚奇地跳出一段不同的見解:

二十歲之前相信的很多東西,有些其實到今天也還相信。

譬如國也許不可愛,但是土地和人可以愛。譬如史也許不能信,但是對於真相的追求可以無止盡。譬如文明也許脆弱不堪,但是除文明外我們其實別無依靠。譬如正義也許極為可疑,但是在乎正義比不在乎要安全。譬如理想主義者也許成就不了大事大業,但是沒有他們社會一定不一樣。譬如愛情總是幻滅的多,但是螢火蟲在夜裡發光從來就不是不是為了保持光。譬如海枯石爛的永恆也許不存在,但是如果一粒沙裡有一個無窮的宇宙,一剎那裡想必也有一個不變不移的時間。

如同最後結尾: 相信與不相信之間,彷彿還有令人沉吟的深度。她的文字總讓我有無限遐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ejavou8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